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氣泡外,隨機存在于液體制劑包括滅菌粉針劑所制成的液體中的可流動的、不溶性外來物質,其直徑在50μm以下,肉眼不可見,具流動不溶性,在機體內不能代謝。
注射劑中已經被鑒別出來的不溶性微粒種類有:炭黑、碳酸鈣、氧化鋅、糊精、黏土、硅藻土、纖維屑、紙屑、玻璃屑、細菌、霉菌、真菌芽孢及藥物微晶等。以黑白紅黃等不同顏色出現。
注射劑中的不溶性微粒可來源于藥品生產、配藥操作及藥物之間的理化變化等3個方面。目前有關注射劑中不溶性微粒的顯示,注射劑成品的檢測結果基本符合國家藥典規定,但是,在配藥后大多出現了微粒增多甚至出藥典標準的現象[2]。并且許多個體機構及基層門診部存在配藥不合理的情況,導致輸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嚴重標。
不溶性微粒至少有四大危害。
個危害是破壞血管壁的光滑性。多項[3-6]表明微粒與血管炎癥及血栓密切相關。微粒進入血液循環損傷血管內皮,破壞血管壁光滑性,粘附血小板,終導致血栓和組織缺氧,而產生水腫等炎癥反應。嚴重的情況下會誘發輸液后的動靜脈炎,甚至血管栓塞。即使未誘發急性的動靜脈炎,血管壁破壞導致的血小板沉積經年日久會形成動靜脈斑塊。
二是刺激組織形成肉芽腫。肉芽腫是機體的一種增生反應。輸液中不溶性微粒特別是纖維,容易刺激組織增生形成肉芽腫,它可發生在肺臟、脾臟、腦、心臟、肝臟、腎臟等部位。少數肉芽腫對機體影響不大,但大量肉芽腫的發生可直接干擾這些重要臟器的機能,甚至危及生命。
三是引起熱原反應。熱原反應表現為高熱、出汗、昏暈、嘔吐等癥狀,高熱時體溫可達40℃,嚴重者甚至可休克。
四是致癌性。有[7]指出靜脈中7~12?m的微粒可引起致癌性反應。雖未有支持,但已有多個動物實驗表明,微粒可以導致細胞異型增生和腫瘤。
實際上,微粒的危害不僅僅是這些,還包括肺動脈壓升高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(SIRS)、膿毒病綜合征、器官衰竭和其他血管物理方面的改變、血漿生化水平的改變、不可逆的病理性改變等等。
現在讓我們回到開頭,知道了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后,你還會一感冒就選擇輸液么?在這里,筆者的意見是,危重病輸液不可避免,但感冒發熱等小病別忘了中藥調理。